在现代医疗体系中,心脏支架、人工关节、神经导管等高值医用耗材单价动辄上万元,是医院的重要资产需要妥善管理,并且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需要更为安全的管理。然而,传统手术室耗材管理依赖护士手工进行“术前领用、术后清点”的流程,工作人员在工作量大的情况下还面临遗漏或其他管理压力。一旦发生遗漏或账实不符,轻则造成巨额资产流失,重则因“体内遗留”引发重大医疗事故。国家卫健委《高值医用耗材专项整治行动方案》明确要求“实现全流程可追溯、术中实时监控”。在此背景下,集成RFID批量识别功能的手持扫码终端正成为手术室的“智能守护者”。它利用超高频(UHF)射频技术,无需逐个对准扫描,可在数秒内完成整盘耗材实现非接触式群读,实现“一扫即知、零漏可查、全程溯源”,将耗材管理推向“精准化”,为医疗安全与精细化运营构筑双重防线。

非接触式群读实现极速高效盘点
手术前需准备多种高值耗材,传统模式下护士需逐一拆包核对条码,耗时长达15-30分钟,且存在无菌环境被破坏的风险。配备RFID模块的手持扫码终端可在不开启无菌包装的情况下,穿透塑封套批量读取内部的电子标签信息。将设备靠近大包装的耗材,1-3秒内即可自动识别范围内所有器械的唯一UDI编码、型号、灭菌状态、有效期等关键数据,实现高效的统计。PDA还可以通过与手术计划系统自动比对,确保“所备即所需”,对不属于当次手术的材料、缺少的材料进行清单式的提示。群读群扫和自动匹配的能力极大缩短了术前准备时间,降低了人员操作强度,同时保障了无菌屏障的完整性,为手术准时开始提供有力支持。例如北京某医院心外科引入RFID手持终端进行术前耗材核验后,单台心脏手术的耗材准备时间从平均22分钟缩短至9分钟,准确率100%,显著提升了手术室周转效率。
动态追踪与使用确认精准控制风险
手术过程中,耗材的实际使用情况往往与记录脱节,存在“用了没记、记了没用”的管理真空。只能在术后进行后续盘点的时候进行合并统计。而RFID手持终端可在关键节点进行动态核查,例如在植入心脏支架前,护士使用终端扫描确认其型号与医嘱一致,并通过点击屏幕完成“使用登记”,系统同步更新库存并生成电子计费单;术后关闭体腔前,再次对手术区域及器械托盘进行全向扫描,确保无任何未登记耗材遗留体内。该“用即录、闭腔前复核”机制,构建了从“物到人”的强关联链条,从根本上杜绝了“体内遗留”这一严重医疗差错,实现了真正的“零容忍”安全管理。并且还形成了未使用、已使用、废弃等多个类型的全面统计,避免了统计不全导致的额外风险。例如某医院在骨科手术中应用RFID终端进行动态追踪超8000台关节置换手术,系统累计拦截12起“未登记即植入”行为,术后扫描确认无一例器械遗留,做到了每一个耗材的取向都清晰可见相关医疗纠纷投诉归零。
无缝对接医院HIS系统实现一体化闭环
手持终端PDA的强大数据处理和传输能力,可以轻松的对接到医院的各大系统中实现信息的无缝打通,拼接上耗材管理的最后一环,实现了“全程追溯,无一例外”的管理颗粒度。从耗材入库登记开始即全程处于监控状态中,当耗材被确认使用后,系统自动触发计费流程,更新库存的同时同步科室库存台账,做到多个系统的数据保持一致。并且还可以联动扣费系统、库存管理等细分的领域,实现多系统的一体化同步闭环。对于占据资金较多的高价值耗材,丰富和细致的数据可以对医院的采购和使用提供有效的数据分析基础,让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能提升一个台阶。例如某私立医院通过RFID手持终端与SPD系统联动,实现高值耗材“零库存”管理。耗材周转率提升40%,账实相符率达100%,计费准确率提升至99.97%,节约了大量的运营成本。
凭借RFID的群读技术和数据管理能力,助力医院对高价值耗材实现了零误差的高效管理,这个管理覆盖了从术前耗材准备、术中耗材管理、术后耗材统计的全流程覆盖。不仅提升了医院的安全管理水平,同时也让医院的运营效率得到了效率优化提升。通过打通多个医院系统之间的数据协同实现管理闭环,让医院的管理状态也达到了新的高度。随着大数据、AI分析等更多智能化系统的提升,系统将进一步实现“自动盘点、智能预警、无人监管”,为智慧医院建设注入更强的安全动能。